【导语】泉州三支一扶考试网为了方便考生备考复习,精心准备了公共基础、行测能力知识、申论热点等模拟试题,每日更新。每天多做几道题练习,加强对考点的掌握。
1. 下列属于我国刑法基本原则的是:
A.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 B.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
C.改造与教育相结合 D.罪刑法定
2. 我国《刑法》规定,刑罚的轻重,应当与犯罪分子________相适应。
A.所犯罪行 B.承担的刑事责任
C.危害后果 D.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
3. 大三学生张明骑摩托车,明知自己车没有车闸,却自认为技术过硬,飞速驶过一交叉路口,见前面一老人时,却因躲闪不及当场将老人撞死。张明的行为从主观方面属于:
A.过于自信的过失 B.疏忽大意的过失
C.直接故意 D.间接故意
【答案】
1.【答案】D。解析:《刑法》第3条至第5条规定了我国刑法的三项基本原则,即罪刑法定原则、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。“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,法无明文不处罚”是罪刑法定原则的体现。故本题选D。
2.【答案】D。解析:根据刑法的规定,罪刑相适应原则,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判处刑罚的轻重,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。犯罪严重的,就应当重判,犯罪较轻的,就应当轻判,做到罚当其罪。
3.【答案】A。解析:依据《刑法》第十二条,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,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,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,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,是过失犯罪。本题中,张明在明知车没有车闸,已经预见到危险的情况下,轻信自己能够避免危险,导致危害后果发生,构成过于自信的过失。故本题答案选A。
相关推荐:
免责声明: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,由本站编辑整理,仅供个人研究、交流学习使用,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。如涉及版权问题,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。